致富“新密码”
作者:admin    发布于:2024-04-22 12:22   

  投资7亿元,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的百万头猪全产业链综合示范项目正式签约,计划到2020年全县年生猪出栏量达到100万头;而在康宇实业公司,每年都有6000万穗的甜玉米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;汇丰贸易公司,仅红芸豆一项,每年出口数千吨,能带动1万多户农户人均增收870元……

  近两年,五寨县以产业化为抓手,充分挖掘特色优势资源,大力发展农业深加工、蔬菜种植、畜牧业等产业,实行精准化扶贫。

  五寨县有11.6万人,农业人口就有9.25万人。这样一个山区小县,贫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。十二五期间,通过易地搬迁,该县让百余村庄大搬迁,让10623人走出大山进入城镇。搬迁后的农民,生产、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他们亦工、亦农、亦商,特别是环境的改变,改变着一个人、一个家庭、一个村庄、一个乡的观念,观念的变化带来与时同行的步伐。

  在前所乡右所村德润蔬菜种植园区,60多岁的农民徐润拴一早就和老伴来到蔬菜大棚忙碌起来。老俩口不仅是在园区干活,还入了股份,去年收入5万多元。看得出来,已经打工一年多的徐润拴对现状非常满意。

  德润蔬菜种植园是五寨县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重点项目之一,投资2100多万元,建成了近百栋厚墙体温室大棚、1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及附属设施,每年可生产有机绿色蔬菜2000多吨。这个项目一改过去“撒胡椒面”的扶贫模式,抓住产业扶贫的“牛鼻子”,大力“造血”,让贫困农民通过产业项目脱贫致富。最近,新续建的50栋蔬菜大棚也已全部完工,项目还注册了“德润”商标。

  除了德润蔬菜种植园区项目,右所村还建起了集约化养鸡、肉牛养殖基地,仅2016年前半年三个扶贫项目就获取纯利润92万元。

  在三岔镇三岔村,整村推进产业开发项目,新增和改造基本农田3100亩,因地制宜建设了占地面积500亩的蔬菜大棚200座,以及占地面积800亩的肉羊养殖场。三岔村还沿阳韩线万平方米,引导贫困农民发展第三产业。

  通过产业化扶贫,五寨县逐步形成了以设施农业、生猪、肉羊、肉牛、马铃薯、糯玉米、小杂粮、中药材、草业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,为贫困农民的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证。

  经堂寺办事处通过开发野生菇带动“农家乐”,通过“农家乐”促进野生菇业发展,使农民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80%以上。东秀庄乡通过有机谷子种植,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在3000元以上。

  五寨县在推进产业化扶贫上还注重机制创新,引入扶贫龙头企业实施整村推进,极大地缓解了上级扶贫资金不足和当地自筹能力有限的问题。目前,全县共引进龙头企业20家,成立能人带动的专业合作社17家,形成了“公司+基地+贫困户”、“公司+合作社+贫困户”、“合作社+贫困户”、“公司+贫困户”等多种模式,使贫困农户的利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证。同时,五寨县还进一步整合各类资金,充分发挥财政、水利、林牧、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的优势,采取集中“捆绑”使用、多部门联动的扶贫投入机制,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。

  前所乡南坪村整村推进万只羊养殖项目共整合资金2000万元,帮助争取贴息贷款700万元;砚城镇整村推进种羊基地建设项目,共整合国土、农牧方面资金1800万元。

  五寨县扶贫办主任陈振龙表示,通过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,力争使近4万贫困人口早日“拔掉穷根”,走上致富路。

  破解贫困,移民搬迁也是五寨县的一大特色。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时候,最精准的扶贫就是移民搬迁。移民搬迁,说起容易,行来难。怎么搬?往哪搬?出去靠什么活?

  五寨县委县政府的广大干部经过反复调研讨论,进村入户了解农民意愿,本着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可发展、能致富”的总体思路,坚持“靠近城镇、接近原村庄”的原则,顺应民意,慎重选址,在全省率先大规模推进移民搬迁。这些年陆续规划建设了清涟移民新村、富康移民新村、楼坪移民新村、西湾移民新村,搬迁了最贫困的百人以下的村庄。

  通过移民搬迁,152个村、12000多位移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。曾经困扰贫困村的行路难、上学难、吃水难、看病难、适龄青年找对象难等问题迎刃而解。更难得的是,搬出大山后农民流转土地还培育出了一批种养大户。(本报记者李建斌)

Copyright © 2022 太阳GG注册版权所有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