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人才
作者:admin    发布于:2023-12-24 10:36   

  作者:徐芳(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)

  今年9月,习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“积极培育未来产业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”。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“新质生产力”,强调“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发展新质生产力”。

  发展新质生产力,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。当今时代,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人才是第一资源,创新是第一动力。新形势下,要坚定不移向人才、科技、创新要新质生产力、要核心竞争力,让人才链支撑产业链、创新链、资金链,方能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。

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,需要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,特别是需要构建起人才链支撑产业链、创新链、资金链的关键路径:即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、全球顶尖创新人才的吸引与集聚、人才链与“三链”的深度进阶融合,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人才动能,提供人才支撑,发挥人才红利。

  自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,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工程。2022年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人员全时当量635.4万人年,R&D经费支出3814.4亿元,稳居世界首位。然而,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受制于人的情况,产业体系完整性、先进性、安全性面临威胁。因此要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,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体系、模式和机制的改革创新,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、前沿能力、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,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。

  加强基础教育,通过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,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、创新意识,激发创新潜能和热情。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,重视基础理论研究,为创新人才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。特别是加强数学、计算机编程等基础能力的培养。

  加强专业培养,特别是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专业人才(STEM人才)培养。要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,优化专业设置,增设与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相关的专业,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。实行专业课程数智化转型,注重培养富有实践创新能力和意识、专业技能精湛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。

  加强综合培养,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、社会责任和团队精神,坚持开放包容,加强国际交流合作,开阔国际视野、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。加强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,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、跨专业技能和跨领域创新能力,培养具有跨界创新思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。

  顶尖创新人才的引进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方法,是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。要拓宽创新人才的引进渠道、方式和机制的改革创新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会聚全球人才资源。

  加强顶尖创新人才的国外引进,为新质生产力拓展人才渠道。利用各种平台和机制,如“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”等,吸引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人才;利用“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”等措施,支持和服务一批具有前沿创新成果的出国留学人员;同时加强在华留学生培养和引导,利用“中国政府奖学金”等创新举措,吸引具有创新潜力和留华意愿的优秀人才,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全球新生代力量。

  加强创新人才的跨界引进,为新质生产力增添人才活力。通过对跨学科、跨领域、跨行业的创新人才引进,打破学科壁垒、领域隔阂、行业藩篱,引进一批具有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。尤其要加强对跨国、跨地区、跨文化的创新人才的引进,打破国家边界、地域限制、文化障碍。提高人才流动的效率,促进人才资源的畅通流动,吸引全球高水平创新人才。

  此外,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、引领科技自主创新,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。要聚焦“卡脖子”技术领域和优势产业领域,培育用好战略科学家和标志性领军人才,在科技资源配置、团队建设、人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。

  建立创新人才生态系统,是加快顶尖创新人才集聚的保障措施,是营造良好创新文化和氛围的重要途径。应着力形成以人才为核心、以创新为动力、以协同为机制、以共享为目标、以绿色为理念、以开放为特征的创新人才生态系统,为创新人才提供全方位、全链条、全过程的支持和服务。

  新形势下,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把发展培育新能源、新材料、先进制造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。要以人才链为总牵引,激活创新链、服务产业链、撬动资金链,推动人才工作为产业链发展赋能,更好发挥集成效应。

  人才链与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深度进阶融合,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,是提升创新效率和效果的重要途径。要充分发挥“四链”的协同作用,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优化组合,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效能。

  加强顶层设计,建立协同推进机制,确保人才链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,形成以人才为核心、以创新为动力、以产业为支撑、以资金为保障的良性循环,实现人才、技术、产业和资金的高效配置。

  加强数据支撑,建立数据共享平台,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对“四链”数据互联互通进行分析和挖掘,为创新人才发展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智能化支持。使人才链在固链、强链、补链、延链方面匹配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,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。加强对创新人才的产业项目支持,支持创新人才开展新技术、新产品等产业活动,优化创新人才产业成果的分配、激励、反馈等环节,使科技创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,真正服务实体经济发展。克服产业链与创新链“两张皮”现象,补齐产业链短板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。

  千秋基业,人才为本。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亟须赋予生产力更多的人才支撑、科技含量和创新内涵,方能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升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与持久动力。

Copyright © 2022 太阳GG注册版权所有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